教基建议〔2021〕345号
您提出的“关于家务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有针对性,对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日常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加强政策指导
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二、纳入学校课程内容
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学校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科学设计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三、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等活动,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指导各地各校改进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丰富校内劳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适时适量安排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强化家校协同
指导各地各校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培训讲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途径,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营造热爱劳动、重视劳动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五、加大舆论引导
指导各地各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平台和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做好家务劳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促进校内校外相结合,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