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986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344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有针对性,对实施劳动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先后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从不同层面对劳动教育作出部署,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两个文件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图和施工图。

  二是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指导各地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支持劳动教育研究,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2021年,教育部遴选命名了一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深入开展跟踪研究和行动研究。

  三是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结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一线优秀教师培训课程中,通过培训,为中小学劳动课教学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要求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技术教育相关内容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素质。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突出分类评价,完善评价标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区分不同学科特点,充分考虑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完善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标准。把师德放在教师评价的首位,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培训,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