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4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问题联合干预体系和机制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推动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加强政策指导,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指导各地各校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组织开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019年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儿童青少年、家长及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重视各类突发事件中受影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应急心理疏导,制订完善相关方案,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水平。一是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展线上和线下培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水平。三是指导各地各校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四是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成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工作研讨会,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干预,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五是邀请卫生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对学校老师开展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知识培训,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构建学校心理干预网络,提高心理危机处置能力。
三、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一是推动各地各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景设计、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上线《接纳心方安 心定学有成》《悦纳自己 善待他人》等一大批专题视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三是指导各地各校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设立心理辅导室。利用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定期对学生开放,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设立心理辅导热线,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专业机构。
四、强化部门协作,健全心理健康综合服务体系。一是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规范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心理专家、教师、医生等志愿者利用家长学校、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面向广大家长和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疏导孩子不良情绪,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二是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日,组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校园、进社区,对未成年人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等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自我心理调适技能,引导未成年人建立自尊自信的心态,关注心理健康,珍视生命。三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健康义诊,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并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逐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和医疗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在各地二级以上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区县已设有精神专科医院或在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四是公安机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开展网上违法信息巡查,全力净化网络空间,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处置和警示教育机制。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五是共青团中央建立“12355青少年服务台”,逐步完善整体布局和工作覆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化解负面情绪,指导家长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对高危个案,及时转介专业机构进行干预。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研究制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有关文件。强化教学体系,完善咨询体系,加强干预体系,力求对高危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加强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流程,与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建立跟踪反馈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队伍及专家队伍,通过专业化培养和系统化培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技能的工作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做好经验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共同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等工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