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5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校加大工作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一、加强工作指导。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民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要求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持续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推进课程建设。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落实课程目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学习内容。二是明确课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三是纳入专题环节。如小学阶段设置“我的健康成长”专题,内容涉及有自信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等。初中阶段设置“成长的我”等专题,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建强教师队伍。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一是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重视专业教师培养。截至2020年,普通本科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79所,在校生1.6万人;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院校有272所,在校生5.56万人。2014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院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心理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师范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20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家校协同。会同全国妇联等单位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预期;培养儿童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积极调控心理等。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遴选家长育儿典型案例,解答家庭教育困惑,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依托“女性之声”“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特殊时期特别家教”微课专栏持续推送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消除盲区误区,提升家长和儿童预防、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指导各地各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不断健全防范化解机制。制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有关文件,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化解处置突出问题。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三是家校协同加强心理疏导。指导中小学校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渠道,在家长课堂、培训中邀请专业人员,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