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54号
您提出的“关于织密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校加大工作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加强工作指导。2019年,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各类媒体、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儿童青少年、家长、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部持续指导各地各中小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强教师队伍。指导各地各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一是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20年培训学员1万余名,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能力和水平。指导各地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三、强化家校协同。会同全国妇联等单位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预期;培养儿童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积极调控心理等。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遴选家长育儿典型案例,解答家庭教育困惑,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依托“女性之声”“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特殊时期特别家教”微课专栏持续推送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消除盲区误区,提升家长和儿童预防、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318个地市设有精神专科医院,2756个区县设有精神专科医院或至少在一所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二是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起,组织实施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精神科专业项目3470余项,累计培训精神科医师69万余人次。三是推动各地心理援助热线规范化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心理援助热线技术指南》,指导各地为公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不断加强热线的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宣传教育。教育部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遴选推荐上海、杭州等地优质专题资源,上线《面对疫情,如何让自己不恐慌》《积极应对考试焦虑》《家校沟通 从心做起》等一大批专题视频,提升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邀请社会心理、教育心理、精神卫生等领域专家,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组织专家编写了包括多动症、孤独症、抑郁症、强迫症、抽动障碍等在内的系列科普漫画宣传资料,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防治知晓率。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各地各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不断健全防范化解机制。制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有关文件,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化解处置突出问题。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医疗机构的联动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三是家校协同加强心理疏导。指导学校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渠道,在家长课堂、培训中邀请专业人员,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学历教育、规范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养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疗服务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