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615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356号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政策指导,协同推进工作。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文件,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搭建覆盖各行各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等予以细化落地。全国妇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妇字〔2019〕27号)等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共青团中央依托推动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用好各级党委领导下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配合职能部门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运转机制,推动建立国家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二、加强教育引导,列入课程计划。推动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等必修课程中,设置“健康、安全地生活”等专题,融合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求做了系统设计,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时约占九年总课时的1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学分12学分,落实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深化与中国社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问题专业研讨和培训,探索开发青少年心理服务课程体系。

  三、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培训途径。成立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强化决策咨询、教学研究和实践指导,发挥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项目,分期分批进行国家级培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等,2020年培训1万余名教师,带动各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注重教师源头培养,支持高校增设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培育青少年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督导,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创新服务载体,开展宣教活动。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上线一批优质资源,供全国中小学师生学习使用。完善12355青少年服务台整体布局和工作覆盖,建设省域统筹的服务网络,发现高危个案的及时转介专业机构进行干预。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动,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与行为矫正。深化“青春自护 益起来”“中高考减压”等品牌活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化解各类负面情绪,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指导各地建立覆盖社区、学校、医疗机构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同时,推动各地各校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和必要的活动场地,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角色扮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指导各地各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二是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鼓励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在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三是不断健全防范化解机制。制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有关文件,建立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化解处置突出问题。四是加大督查督导力度。进一步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