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7122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2〕96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学生品德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强化工作指导。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2017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导各地系统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形成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教育部分别于2017、2020年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加大部署推动力度,促进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宣传推广了一批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推动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

  二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2020年以来,教育部制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国培计划”中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德育骨干示范培训和网络培训,开展2021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打造品牌活动。近年来,举办了“开学第一课”“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德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2021年,在中小学部署开展了“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包含“图话百年”宣传教育活动、“童心向党”班会活动、“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等,指导各地将学习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四是丰富教育资源。指导各地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红色旅游等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建设并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新媒体,专设“德育”板块,设立“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思政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等专栏,上线一批优质专题教育资源,为地方和学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

  五是净化网络环境。2020年,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沉迷网络游戏、低俗有害信息、不良网络文化等突出问题,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明确提出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会同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1号),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是强化协同育人。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学校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密切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与宣传、网信、综治、公安、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拓展德育活动载体途径,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一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家校协同育人。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动家长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四是深化网络环境治理。配合相关部门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和管控,严防网上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共同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