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677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2〕97号

  您提出的“关于双减背景下对中小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建设类似校办工厂或木工房等实训实操场所的建议,对“双减”背景下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政策指导

  指导各地各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从不同层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强化督导检查,指导和推动各地切实落实劳动教育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初中学段,让学生“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作制作过程。”高中学段,指导学生“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

  二、纳入教育内容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三、落实课程育人

  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实践内容,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保证劳动教育课时。细化大中小学劳动课程具体实施要求,明确了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以及劳动周活动开展方式,并进一步强调,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传统工艺制作等任务群供学校选择,增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

  四、推动开展课后服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教育部专门制订出台了课后服务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各校开展开设木工、金工、扎染、陶艺等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将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各地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开放学生实践基地,开设木工、金工等实践课程,丰富和拓展课后服务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