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420号
您提出的“关于筑牢思想阵地,加大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现答复如下: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在中小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要求,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突出强调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等要求。要求课程教材通过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特色技艺和其他文化遗产六个方面加以落实。在学科安排上,强调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学科全覆盖。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方案》,支持把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支持各地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写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普及读本。
三是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圆梦蒲公英”等主题教育活动,以“我们的节日”“小小百家讲坛”“小小传承人”等为主题,深入挖掘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开展诵读和主题演讲。充分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争做非遗的小传承者。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演、体验、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进行展示或教学。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部署各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进校园”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四是注重校外实践。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实践教育,提升校外活动场所服务水平,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育人作用。先后命名了两批共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鼓励地方和学校利用基(营)地、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单位,通过考察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让学生走出校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
五是丰富教育资源。中央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组织编辑《复兴文库》,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振兴,推出《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栏目,开展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工作,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将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推进,促进古代文字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精心组织创作贴近青少年收听收视需要的原创作品。近年来,涌现出《上新了·故宫》《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国学小名士》《还有诗和远方》《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百鸟朝凤》《八仙过海》《中国神话故事》等一批鲜明体现中华文化基因、中国故事元素、中国审美特色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产生良好反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出积极贡献。
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的比重,着力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比重。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推进落实《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高度重视对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考核,鼓励引导教师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在110余所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活动,已举办培训班750余期,累计培训超过10万人次。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一是组织修订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各学科课程中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二是继续指导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德育活动为主抓手,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三是继续统筹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等重点项目,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加快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出版,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积极营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