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587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348号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政策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完善中小学心理教育体系。教育部指导各地各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二是强化课程教学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列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开展专题教育。采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中小学校按照要求建设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建立成长信息记录,健全危机干预、及时转介和跟踪反馈机制,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二、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邀请社会心理、教育心理、精神卫生等领域专家,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组织专家编写了包括多动症、孤独症、抑郁症、强迫症、抽动障碍等在内的系列科普漫画宣传资料,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防治知晓率。新华社大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成功经验,密切追踪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先后推出《“睡眠令”来了,如何真正令孩子睡个好觉?》《“开学焦虑”怎么破?》《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青少年遭遇“四无”心理风暴》等报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少年儿童和家长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办法,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及早发现孩子心理问题苗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营造健康清朗网络环境。2019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号),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建立规范化准入体系。2020年,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深入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大力整治影响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突出问题,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加强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管理,统筹未成年人网课平台规范有序发展,为未成年人营造积极健康的线上学习环境。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统筹指导主要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平台统一开发上线“青少年模式”,持续推进青少年防沉迷工作,着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

  四、努力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教育部会同全国妇联等单位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妇字〔2019〕27号),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培养儿童良好情绪;正确对待学习成绩、设置合理预期;培养儿童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遴选家长育儿典型案例,解答家庭教育困惑,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依托“女性之声”“好妈好爸好孩子”微信公众号,“特殊时期特别家教”微课专栏持续推送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消除盲区误区,提升家长和儿童预防、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好《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一是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新华社将适时开辟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创新报道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加强正面引导。同时,聚焦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儿童等,及时报道、充分反映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二是加强网络内容监管。组织开展2021“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妨碍青少年上网学习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各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行为,抓住典型案例,及时予以曝光,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环境。三是提升心理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学历教育、规范化毕业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培养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疗服务能力。指导各地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四是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进一步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指委、教指委的作用,加强专业指导、政策咨询、评估监测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