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1〕36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治理网络游戏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教育工作,将提升学生网络素养、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推动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网络规范和网络文明教育。
一、加强教育引导
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基一〔2010〕2号)《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等一系列文件,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绿色文明上网。推动各地各校通过主题班队会、专题教育、编发手册、致家长学生公开信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网络知识教育和预防网络沉迷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学习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
二、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信息科技》等课程中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段推荐了“网络信息辨真伪”“信息社会责任大辩论”等主题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强化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素养。
三、创新教育活动载体
教育部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多种兴趣,减少网络沉迷的机会。组织遴选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推动各地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亲近社会和自然,走出虚拟网络世界。指导各地各校组织开展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等传承项目,丰富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加强学生手机管理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强调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强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管理,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进一步细化了学生手机“有限进入校园、严禁进入课堂”的相关管理要求。5月,召开手机管理等“五项管理”落实推进视频会,进一步要求各地各校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加强教育引导,细化管理措施,强化督导核查,形成手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统筹网络资源建设
疫情期间,教育部建设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统筹平台的课程学习资源和专题学习资源,涵盖了中小学各学段的国家课程。设置防疫教育、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8项专题教育栏目,充分发挥平台的综合育人功能。其中设立“网络安全”专栏,介绍网络沉迷危害性、解读相关法律法规、讲解防范办法等内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网络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
六、开展网络综合整治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教技函〔2019〕55号),建立了多方协同的监督管理措施,并对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先后部署开展网课平台专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七、发挥家校协同作用
教育部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将总结推广各地优秀经验和做法,完善防治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二是将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导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生网络游戏管理办法,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成长环境。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