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71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1〕350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全国妇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指导。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基一〔2015〕5号),明确提出“勤劳笃行乐奉献”“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具体要求。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二是发挥活动育人作用。部署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农业生产劳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弘扬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队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注重实践育人功能。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将“价值体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体悟感恩等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推荐了相关活动主题,如“我是尊老敬老好少年”“毕业年级感恩活动”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感恩等传统美德。组织评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基)地,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规范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家长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事件教育儿童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学会感恩、帮助他人,诚实为人、诚信做事。指导家长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处处为儿童做表率,结合身边道德榜样和通俗易懂的道德故事,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儿童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勇于承担责任,进一步倡导和培育优良家风,树立儿童良好道德典型,促进家长儿童精神的共同成长。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重要抓手,指导各地各校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感恩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9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