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建议〔2023〕24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媒体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宣传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新媒体时代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对于实现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教育监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健康上网、合理使用网络的理念,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2022年3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2022版)》(教材〔2022〕2号)。其中,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3至8年级独立设置,课时占比1%—3%,包括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等内容模块。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包括高中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网络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等必修模块与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等选择性必修模块,以及算法初步、移动应用涉及等选修模块。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教育部先后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改进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途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推动各地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以第27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会同公安等部门策划制作“健康上网 拒绝沉迷”主题海报,指导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控制上网时长,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生命与安全”专栏,上线“如何防范网络沉迷”等内容,指导中小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增强网络使用安全意识。
三是加强家校协同。教育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基〔2022〕7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网上家长学校,积极开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并指导家长提升网络素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家长要引导子女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保护视力健康,防控子女近视”。教育部指导各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意见要求,宣传推广《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工作,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工作指导,落实任务举措,密切家校沟通,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指导各地各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预防沉迷网络游戏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将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家长的新媒体素养,指导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三是配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3年8月2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