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957号建议的答复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专题教育资源,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工作指导

  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提出“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等中小学生教育的要求。2017年,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革命文化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途径和载体,在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强化普及宣传

  近年来,教育部持续组织开展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将爱国主义作为主要内容,并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相关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供全国各地的师生免费学习。同时,制定《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教育部令第50号),明确要求学校开展法治教育以及网络安全、网络文明和防止沉迷网络的教育。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立“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等九个专题,上线一大批优质资源,供全国中小学师生免费使用。

  三、加大财政投入

  一是中央财政设立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每年支持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二是国家已建立起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也已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各级各类校可统筹相关经费,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四、强化实践育人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革命旧址等革命场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组织学生瞻仰参观,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成长,感受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宣传推广湖南“用好红色资源,把‘大思政课’搬进伟人故里”和宁夏固原“徒步百里祭英烈”的生动实践,引导各地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博物馆、文化场馆等校外育人阵地,建立馆校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开展德育活动,发挥各级各类革命博物馆、革命旧址等场所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4年9月10日

日期:2025-01-13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