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程教材中心建议〔2020〕601号
您提出的“关于由政府牵头建立中小学分级阅读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现答复如下: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对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阅读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推动提高中小学生整体阅读水平
近年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一是推动中小学生参与全民阅读。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2016年,中央宣传部在《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中小学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中小学图书馆等校园阅读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阅读活动等。202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中宣发〔2020〕16号),明确提出积极推动青少年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状况,推广阶梯阅读,建立阶梯阅读体系。二是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建好、用好中小学图书馆是开展各类阅读活动的前提和保障。2015年,教育部、原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2号),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在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中小学图书等馆藏资源购置经费,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2018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保障图书馆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等所需经费,在经费预算和资金保障方面应当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对中小学图书馆藏书的类型、数量、增新剔旧、清理审查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和完中的人均藏书量分别不少于25册、35册、45册和40册,每年生均新增(更新)纸质图书应当不少于一本,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中小学阅读图书建设、阅读安全、阅读活动开展和阅读指导得到了制度保障。
二、完善出版推荐机制,提高中小学生阅读资源质量
阅读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阅读内容是开展阅读活动的核心。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不断完善出版物推介机制,持续遴选推荐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阅读特点的优秀出版物。“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5届,先后向中小学生读者推荐了1500种优秀出版物。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等重要奖项活动中,也充分考虑少年儿童阅读需求,评选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少儿图书,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产品。2019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优秀图书活动,研制形成《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有关要求, 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主要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质量,推动中小学生阅读活动深入开展。通过这些举措,基本实现中小学图书建设“净存量”“把入口”“促阅读”,广大中小学生包括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能够阅读到优秀图书,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三、丰富主题阅读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开展经常性主题读书活动。中央宣传部持续开展“书香中国”品牌活动,指导各地各部门利用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等,实施了“青少年和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少儿报刊阅读季”活动,并组织或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经典诵读、“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创造和维护良好阅读环境,引导中小学生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提升素养。教育部持续开展 “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系列活动、“品味经典”阅读项目、“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小小百家讲坛”和“寻访红色足迹”等主题读书项目。其中,教育部会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我的书屋 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少年儿童开展阅读活动,丰富农村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包括“走进新时代”和“从小学用典”两个主题,使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中国教育报》专门设立“读书周刊”,并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书香校园”微信公众号中推荐优秀阅读图书、期刊,在线开展校园阅读。
四、开展分年龄、分学段阅读指导,探索中文分级阅读
根据中小学生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图书的难度来开展阅读,有助于减少阅读障碍、提升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兴趣。由于汉语与英语有着本质差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典型的英语分级阅读体系如A-Z分级法、蓝思分级法等均采取文本难度分级,而中文分级阅读更重视读者能力分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4个学段规定了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具体是从阅读对象、阅读数量、阅读方法和阅读兴趣习惯等角度提出具体要求的。在课程标准附件部分,也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的篇目。2020年,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图书中精心遴选出300种,形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统筹考虑了中小学生阅读时间、阅读特点和阅读数量,填补了中小学生分年龄、分学段阅读指导的空白。
五、重视学科阅读教学,发挥阅读育人功能
阅读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综合考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课时要求和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阅读教学主要由语文学科进行承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等阅读方法,以及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给出了评价建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名著导读”“自主推荐阅读”“拓展积累”等栏目也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实现全程全学科全方位育人,除语文学科外,地理、科学、历史等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中也对阅读对象、阅读资源提出具体要求,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材料阅读。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预留了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开发实施适合的课程。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文学名著鉴赏等特色阅读课程,加强对学生学科拓展阅读的引导,使课堂内外的阅读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六、加强教师阅读推荐与培训,提高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教育部十分重视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一是持续推进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深度融合。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图书馆藏书应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应用型的专业书籍”,并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数量不得少于120种、180种和250种,鼓励教师将图书馆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学资源。二是持续向中小学教师推荐优秀图书。从2019年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优秀图书活动,研制《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每两年公布一次,除了学生用书外,还专门列出了适合教师阅读的图书。中国教育报刊社每年开展“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盘点活动,从教师视角为读者选书、出版社出书提供重要参照,推动教师读好书、出版社出好书。三是开展阅读教学专题培训。在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国家级培训中,都有关于开展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
您所提出的建议对提高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很有意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吸纳您的意见建议,继续深入推进中小学生阅读指导工作。
针对您所提出的“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权威的分级阅读目录”,我们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制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建立青少年儿童分级阅读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中,会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分年级分学段阅读方面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同时,完善中小学生阅读出版和推荐机制,不断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提供丰富优质内容,规范课外图书进入校园的渠道,保障中小学生阅读安全与阅读公平;打通课内课外的阅读教学与阅读指导,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特别是为家庭贫困学生、寄宿制学校学生、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便利读书条件;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阅读素养和阅读指导培训,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和阅读指导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阅读素养和进行阅读指导的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