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13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加强青年网络安全教育十分重要。为有序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教育部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指导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对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指导学生绿色文明上网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做了进一步指导,要求各地各校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201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对广大中小学生文明绿色上网提出了要求。
二、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和信息技术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同时,结合中小学德育课程,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高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促进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全面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做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范、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形成校内校外一体两翼、互补协调的育人机制,逐步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体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实践基地为抓手,有力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开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共吸引了全国30省(区、市)近5万名学生参与;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召开“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
通过“百校千场”主题巡讲、网络文明主题辩论赛等内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一是修订和完善大、中学校德育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标准,以及各教育阶段和各专业的教学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加网络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互联网专业课等主渠道作用,逐步将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大、中学校课程教学。二是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展示、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力量,引导广大师生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三是指导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开展“名站名栏”评选活动;继续推进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机制与路径。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1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