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21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互联网时代更要注重青少年素质养成和德育培养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达6.88亿,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民超过3亿,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互联网时代,做好青少年素质养成和德育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康向上的课程体系
国家历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专门设置语文、历史、德育等学科,系统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在相关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物事迹。此外,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文化专题研究、茶文化、京剧、国学等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二、做好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一是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重新修订并发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指导。二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渠道,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意识,增强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觉性。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功能的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三是全面实施“蒲公英行动计划”,做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范、深入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形成校内校外一体两翼、互补协调的育人机制,逐步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体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部署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引领学生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建设活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优势,组织开展系列网络教育活动,用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正能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一是深入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和“歌唱祖国”系列教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征集“中国梦—行动有我”中小学生微视频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主动占领网络媒体阵地,为青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食粮。二是中央网信办以青少年为重点,启动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
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深入推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迈上新的台阶。一是继续修订完善相关课程和教学标准,推动网络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二是加大网络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力度,将“中国好网民”理念纳入团课、队课内容,促进广大师生网络素质提升。三是探索校园网络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鼓励互联网企业、网民创作更多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作品,提升网络素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