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246号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科学教育: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直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科学内涵。
一、规范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在学前教育方面,推动各地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幼儿园结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将科学教育内容更好地融入幼儿生活和游戏活动中。
在中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义务教育课程设施实验方案》中明确规定在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七至九年级也可选择开设生物、物理、化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设置为“科学”学习领域,规定了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和课时,同时各学科还设置了选修内容供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设置了15个学分的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高等教育方面,2015年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理科各专业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按照国家标准,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建设
先后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体系。通过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在推动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的过程中,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物理、化学、科学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
三、拓展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在科学教育资源方面,教育部组织建设了《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科学是什么》《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等250余门科学技术类视频公开课和《实验室科研探究》《科研方法论》等270余门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一万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供学生和社会大众在线学习及研究,推动了科学教育相关课程建设和科学知识普及。持续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利用“圆梦蒲公英”暑期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等大型活动、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科普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活动氛围。同时,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学思结合,提高科学素质。
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各阶段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师培养,加强科学教育覆盖面,在课程、课建、教学教法等方面精心筹划,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发展,健全科学教育。中国科协将组织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等相关学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学普及出版社等直属单位,动员相关专家学者创作《科学是什么?》科普图书和视频等,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移动端等广泛传播,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技知识的同步宣传和普及,切实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感谢您对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