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231号(教育类213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20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校基础研究与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幅度提高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的建议

  近些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队伍,稳步扩大资助规模、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项数和资助率均有显著提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快速增长,其中面上项目申请量由259675项增长到368126项,青年基金项目申请量由116145项增长到305570项,分别增长了41.76%和163.09%。在国家财政投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逐步加大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资助面上项目80122项,同比“十一五”增长69.90%,平均资助率21.76%,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青年基金项目共资助75111项,同比增长201.03%,平均资助率24.58%,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资助率是科研资助机构引导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保证资助质量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相比较指南引导的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自主选题项目的资助率相对较低。国际主要科学基金组织,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欧盟研究理事会、英国研究理事会、日本学术振兴会等的自主选题资助项目,资助率大多在20%-30%。现阶段,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主要类型项目的资助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基本符合这两类项目“自主选题”“择优支持”的项目定位。

  “十三五”期间,在申请项数可能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科学基金将适当扩大资助规模,保持项目资助率的相对稳定,依据同行评议结果择优资助,实现对基础研究队伍的稳定支持。

  二、关于“提高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强度”的建议

  青年基金项目是科学基金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科学基金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育优秀科研人才的重要资助工具。然而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还相对较低,近几年增长速度也相对较慢。

  这主要由于过去10年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数量大幅增加,从2006年的13330项大幅提高到2015年的65722项,增长393%。为保持项目资助率的相对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青年基金项目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资助项数的提高,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数从2006年的2429项增长到2015年的16155项,增长565%。同时,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从2006年的22.9万元/3年提高到2015年23.5万元/3年,基本保持不变。

  为此,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蓄积人才之源。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基础研究队伍规模逐步的稳定,在国家财政投入允许的条件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结合科学基金资助格局,在保持青年基金项目合理资助率的前提下,逐步提高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强度。

  三、关于“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制度”的建议

  “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是科学基金重要使命,一直以来科学基金十分重视对风险性大、创新性强项目的支持,在各类项目评审过程中,创新性是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科学基金鼓励评审专家对具有创新思想的项目给予重点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也明确提出了对通讯评审中出现的非共识项目的特殊评审通道。在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估机制设计上,科学基金不断简化管理程序,鼓励创新,为创新研究营造宽松的环境。

  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一是要突出激励科学突破的评审机制设计,建立针对周期长、风险高、探索性强基础研究项目的评审机制,丰富对非共识项目的支持手段。如在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的评审过程中,注重发现和遴选具有原创思想的“非共识”创新项目;二是对具有较强创新性的项目降低研究基础和可行性的评价权重,逐步建立完善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资助机制;三是完善对“非共识”创新项目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机制,遵循科学规律,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四、关于“‘十三五’期间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的改革要求,在改革后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新体系中通过以下方式系统布局基础研究:一是通过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二是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着眼更长远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研究方向组织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强化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一方面设立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凝练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署,另一方面,在全链条设计的重点专项中加强基础研究内容的布局;四是在基地人才专项中优化布局,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给予稳定支持。

  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已启动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全球变化及应对等6个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其它重点专项中的基础研究任务也已陆续启动布局。

  教育部将继续积极组织有学科优势的高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项目。同时,教育部将继续与科技部联合,加强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的布局。

  五、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有一流基础研究水平”的建议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作出了战略部署。目前,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抓紧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总的原则是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且具备达到世界一流的基础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您提出关于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绝不能削弱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支持与投入的建议,教育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双一流”的具体实施中认真研究、统筹考虑。

  感谢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6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