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9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造教育资源信息平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规范教育资源网站建设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上线运行,现已实现与19个省级平台、19个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更灵活的资源开发和使用机制,为广大学校、师生提供便捷好用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支持网络环境下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二、关于鼓励教育资源开发,动员社会参与
教育部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一是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中,安排了650万元资源采购经费,支持西部13个试点地区的学校师生自主选择购买和使用平台提供的资源。二是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安排了1230万元资源采购经费,用于参加活动的教师在平台上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购买和使用付费资源。三是制定了数字资源政府采购的流程和具体操作办法,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和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采购了6万多条资源和应用,涵盖了中小学主要学科和教材版本,能支持和帮助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课外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备课、作业、组卷、仿真实验、语言学习等功能。
三、关于建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评价机制
教育部组织研制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用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在已通过资源提供单位资质审查和专家审查的资源中筛选出用户满意度较高的资源,为国家平台的搜索导航、资源排序、资源推荐以及个性化推送等提供参考依据。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模式,创新机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开发机制。
四、关于拓展教育资源网络应用
教育部指导各地积极探索“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深入应用,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安徽、广东等地通过开展城市学校与边远山区学校之间同步课堂教学和网络教研互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学科教学的能力;四川成都七中、石室中学通过区域光纤网、卫星网,为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山西及四川省内的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550余所学校20多万名学生提供同步课堂服务,使远端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河南郑州一中,通过卫星网与省内40多所普通高中开办卫星班,共享郑州一中名师资源,受益学生近3万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五、关于加强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
一是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一轮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现已完成培训500多万人。二是在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支持下,教育部先后举办了36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完成全国县级以上教育厅局长全员培训,已培训4700多人;对全国20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10万名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专项培训。教育部与英特尔、微软、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机构合作,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多项信息化技能培训。三是教育部举办了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教师论文大赛、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全国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高峰研讨和应用成果展示等活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实践深入开展。
六、关于落实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
教育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落实资金,将信息化条件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支持范围,2014年和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投入310亿元和330亿元。同时,探索建立学校公用经费购买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措施,2013年和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两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共计提高100元,明确可用于学校信息化的开支需求。下一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感谢你们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