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812号(教育类33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334号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未来学校模式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逐步形成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方针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子。教育信息化对引领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信息化对创新育人方式、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流程以及教育理念更新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实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关于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

  未来学校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努力提高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87%、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82%,42%的学校已实现全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6300多万个,全国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同时,教育模式的改革也需考虑法律和适龄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孩子们也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与外界交流、过好群体生活,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为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二、关于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教育部大力推动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自2012年底上线运行以来,通过征集、汇聚、共建、捐赠等多种形式汇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汇聚免费实体资源约560万条、资源信息达900多万条,内容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全部可以通过智能导航提供用户服务,为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选择。针对开放课程的建设,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方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课程平台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线课程平台,几大平台陆续开设以“985工程”“211工程”为代表的高校慕课课程近800门,择优引进或链接了一些境外课程,高校和社会学习者选课人数超过了1700万人次。

  三、关于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记录和存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过程数据的功能,不断完善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办学等行为的监测与评估,为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供支持与服务。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力争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14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