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5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写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入9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指导各地和各校制定规定、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
二、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
2010-2013年,中央财政通过“薄改计划”累计下拨45.3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50.69亿元,为中西部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约63.2万套。2014-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下拨978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由省级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其中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和底线要求予以保障。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省级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40多亿元。财政部和教育部两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共提高100元,并明确规定用于学校信息化和教师培训支出。
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2017年底将完成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轮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此外,还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了中小学校长10万多人、职业院校教师20余万人。2016年,教育部印发《乡村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推动乡村教师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各地积极探索“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
四、推动信息化教学深化应用
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晒课730多万堂。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建设的重点已从教师备课资源向学生学习资源转变,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从匮乏到丰富的飞跃,“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各地各学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诸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利用物联网、VR/AR、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智慧课堂、感知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平板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状况实时收集、实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等,支撑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
2014年和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公开发布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有效地督促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育信息化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部分省份已将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常态化,有效提升了地方和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提升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