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442号(教育类05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72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部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特别是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积极性,为学校接通宽带网络。在“宽带中国”行动和贫困村信息化工作中,明确要求优先保障学校网络接入。教育部与中国卫通公司合作开展宽带卫星联校试点工作,努力解决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难点问题。中央财政2014-2017年共投入1330.5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给予重点保障。财政部、教育部连续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共提高生均100元/年,并明确提出“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5.8%,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20万间,90.9%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

  二、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农村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先后为教学点提供了卫星接收播放设备,1至3年 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8个学科2个版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以及4至6年级英语、音乐、美术、科学等4个学科资源,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教育部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已有14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1300多万堂。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应用模式,“三个课堂”等应用模式得到发展和广泛推广,有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完成1472万人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部坚持把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方式,通过试点探索和应用实践,总结形成了符合国情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等“八种模式”,今年还将出版试点优秀案例集。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安徽繁昌、广东南海、湖北武汉召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在四川甘孜召开了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还举办了3届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交流展示活动。教育部还推动各地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模式,已基本建成覆盖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的三大基础数据库和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50多万所学校、1500多万教师、近2.4亿学生和广大社会公众,基本掌握了城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现状,全面、精准、动态地为解决学生管理、控辍保学、改薄、消除大班额等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支撑,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能。部分省份利用国家系统省级平台和省级基础数据库扩展了个性化的应用,实现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业务与国家系统的紧密衔接。教育部在国家网络安全总体要求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行业网络安全体系,有效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8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