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技提案〔2020〕119号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今世界,科技变革日益加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及时全面深入的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有利于先进文化理念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源泉,也有助于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我部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推动传统文化优秀内涵融入科技人文精神,加强对科技人员人文精神的塑造,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发掘优秀内涵
充分利用高校传统文化学科优势、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助推科技人文精神对传统文化优秀内涵的吸纳。
一是鼓励支持高校学者紧密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开展相关研究。近年来,支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策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研究”等一批项目,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
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和普及。组织高校知名专家撰写普及读物,陆续推出了《中国故事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故事新编》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三是搭建各类传统文化研究平台。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了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清华大学建设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高校发挥好基地平台的智库作用,汇聚各方资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开展长期深入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二、加强科技人文精神课程建设,促进科技文化融合
一是立标准,加强科技人文教育。2018年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所有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并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在电气类、自动化类等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类标准的培养规格中,均提出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并在知识体系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加强学生科技人文精神教育。
二是建课程,促进科技文化融合。2015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应用;2017年起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推荐认定工作,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目前一大批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课程上线主流课程平台,其中,《人文物理》《航天、人文与艺术》等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全国性课程平台上线,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不断扩大科技人文精神教育覆盖面。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丰富教育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在科技人文精神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进行继承和创新,推动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入融合,让中华文化在科技人文精神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高校各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融入科技人文精神的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科技人文课程作用,加强对高校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人文精神塑造,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