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330号(教育类33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科技提案〔2020〕427号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利用5G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积极推进智能教育发展,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 关于智能教育发展顶层设计

  一是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二是2019年5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深刻阐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创新、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会议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教育部正在研制《中国教育智能发展方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发展。

  二、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和人才培养

  一是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在课程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设计了人工智能相关主题活动。目前,小学科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已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二是2018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截至目前,人工智能专业布点数215个。三是2020年,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提出聚焦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

  三、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训

  一是201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的新路径。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在20所学校设立实验校,引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企业资源,开展了教师智能助手应用行动、教师智能研修行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等六项行动。二是2019年,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提出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三是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提出深化师范生培养课程改革,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教育技术课程,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基本功培养。

  四、 关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2019年,印发《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技〔2018〕16号),提出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施策,促进教育评价、教育治理现代化。二是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五、 关于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应用

  一是2019年,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工作,遴选北京市东城区等八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作为创建区域,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和实验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促进“课堂革命”的有效有序开展,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二是2018年7月和8月,分别批复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和湖南省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鼓励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六、关于教育信息化助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2020年,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0〕3号),全面推动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帮助缺乏师资的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地探索形成了安徽在线课堂、湖北“恩施三式”在线互动同步课堂、海南陵水“1+2”同步课堂、内蒙古“同频互动课堂”等大量“三个课堂”的典型应用案例。二是2018 年以来,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七家单位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打造当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示范校与骨干教师校长队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开展“同步课堂”“互联网+优课”等同步直播教学活动,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智能教育研究,完善《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5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