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3188号(统战政协类045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424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民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一、关于制定专门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师资的奖励政策,形成长效机制。根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国家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目前,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区、市)、县(市、区、旗)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部分省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如贵州省以省政府名义对在乡村连续从教满25年的教师颁发25年教龄荣誉证书,对获得25年教龄荣誉证书的乡村教师在申报高级职称、发放退休工资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待;西藏自治区每三年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各地(市)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教师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乡村教师终身成就奖,对连续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今后我们将继续指导民族地区做好教师奖励政策。

  二、关于因地、因需制定切实有效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措施,形成可持续保障机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面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待遇倾斜政策。2013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教财函〔2013〕106号),要求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目前,有连片特困地区的所有22个省份均已出台实施方案或启动实施。2015年起,国家对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乡镇工作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月人均200元,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切实改善了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关于支持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在教师培养方面,自2007年国务院启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以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累计培养免费师范生9.4万人。全国28个省份也相继启动实施了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如新疆、内蒙等民族地区都在实施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了一批双语教师。在教师培训方面,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60亿元,实施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为五个民族自治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培训教师和校长190万人次。

  四、关于开展教育援助和专项扶持。国家实施援疆、援藏计划,“十二五”期间,19省市援疆省市实施教育援助项目528个,培训各级各类教师13.17万人次,派出支教教师5329人。利用援疆资金资助内地新疆籍大学生5840名。教育部组织71所内地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37所本专科院校。17个省市实施教育对口支援西藏教育,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选派800名教师进藏支教,每年从西藏选派400名教师到内地学校培训。2016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东部职教集团、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搭建结对帮扶关系,实现西部地区职教集团、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我部与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众多的省(区)、市签署部省共建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基本实现节点省份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外开放,为当地师生“走出去”提供支持。自2008年起,教育部联合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开展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洽谈会等活动,推动与东盟国家接壤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的教育对外交流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感谢你们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关心!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