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430号
您提出的“关于理顺高校培养机制 推进高校民族生、贫困生培养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民委,现答复如下: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十二五”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就业等各项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加强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攻坚计划》)等文件。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做好少数民族培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持续开展“国家认同意识”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群体的培养,把“国家认同意识”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建设等各项工作相结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的“五个认同” “三个离不开”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着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
二是扩大招生专业面与经济困难帮扶面。在扩大招生专业方面,面向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投放的招生专业既有传统特色优势的语言文学艺术类专业,更多的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在经济困难帮扶方面,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库,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另外,在《攻坚计划》中,重点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困助学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保障了这类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帮扶。各高校对学业困难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层次、类型,采取分层、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班教学;完善学业指导体系,组建由老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业指导小组,制定学业帮扶计划,通过“互帮互助” “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和学习行为指导;改革考试考核方法,通过增加学生补考机会,实施滚动考试等措施,让学生逐步建立考试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四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近几年,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在内地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发展,毕业生创业意识初步形成。我部专门搭建了“新疆籍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精准促进人岗匹配,打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各高校不断加强与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求职技能培训和专场校园招聘活动。
五是逐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270多亿元用于普通高中学校校舍改扩建、配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设施建设,惠及了1800多所普通高中的上千万学生。《攻坚计划》对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将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下一步,我部将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升学就业的指导;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发挥评价正确的育人导向作用。
感谢您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