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147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5〕第46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全人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04年,中央先后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科学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贯通的德育体系

  教育部2005年制定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分别确定了大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各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小学阶段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责任,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在中学阶段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着重讲解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道德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在大学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

  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1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重大教育改革工作,对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并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4年,教育部先行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和论证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明确高中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实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学段、学科、教育环节等五个统筹,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二、积极拓展课堂内外相互衔接的教育途径

  一是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和组织“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梦想点亮未来•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所大学、70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富有活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代,在全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助力中国梦。201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征集,共收到各地各校典型案例180余项,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第二辑)》。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召开“建设校园文化 涵育核心价值”现场交流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利用重大节庆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中职学校连续多年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在德育中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先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劳模进校园活动、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了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名字命名班集体活动,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健康成长成才。连续多年开展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举办汉字听写大赛,通过传统节日晚会、中小学生夏令营等多项活动,推动青少年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把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紧紧抓住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育人契机,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方面,5.3万多名大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服务,10多万名学生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20多万名学生参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深圳高校近90%大学生参与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教育部还印发《学生志愿服务暂行管理办法》,与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化。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统筹部署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各地中小学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开展班会、队日、团日、征文、演讲等活动。各地中小学还结合“中国小公民道德计划”的要求,通过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进学校”等主题活动,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包括责任教育在内的公民道德教育。每年9月,在中小学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网络

  一是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形成合力。2004年以来,教育部联合全国妇联先后印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专业力量,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道德教育服务。此外,各地还通过建立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发挥社区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完善以社区为依托,学校、家庭有力配合的青少年校外活动机制,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共同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为青少年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部实施“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改善服务青少年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截至2013年底,共建设公共图书馆3112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4343个。各个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实现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设立了少儿部,少儿文献藏量稳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为未成人组织专场文艺活动15867次。

  三是注重正面引导,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全国各地各校积极选树学生道德教育的先进典型,如连续每年举行“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高校巡讲,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了一批道德模范标杆。中宣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积极组织青少年科普、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平安家庭创建、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和优秀影片、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校训、家风等专题宣传,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重要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转变观念,摆脱唯成绩论等偏颇认识。

  四、共同营造网上网下相互联动的教育环境

  一是坚决整治网上网下有害不良信息。中央网信办等部委多次开展整治互联网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坚决清理违法有害不良信息内容。2014年组织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关闭查处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网站2200余家,关闭违法违规频道和栏目300多个,关闭违法违规论坛、博客、微博客、微信、QQ等账号2000多万个,组织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自查自纠有害信息愈10亿条。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网络空间日益清朗。2015年中央网信办开展“护苗2015”专项行动,深化打击制售有害和非法少儿出版物及信息违法活动。文化部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深入贯彻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围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先后印发10多个规范性文件,确立了对上网服务场所严管重控的基本制度体系,取缔关闭了一大批无照经营的互联网服务场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上网的社会环境。

  二是提供更多优秀文化内容。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有针对性地为青少年安全上网提供指导与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筑牢网络育人平台和阵地,大力支持中青网、未来网等青少年专属网站建设,继续推动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目前“易班”共建高校达到106所,其中沪外高校45所,注册用户230万。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高校450所,校园网络通讯站210个,注册用户295万。会同中央网信办共同指导举办分别面向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文化部通过举办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鼓励儿童剧参加“文化奖”和“群星奖”评奖、资助精品儿童剧创作等方式,加强引导,推出了一批优秀儿童剧项目。先后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和“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等,有效加强文化产品供给,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递进贯通的德育体系建设。根据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德育目标和课程体系,统一规划,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递进、持续发展的德育体系,在德育理念、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创新。二是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格局。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积极推动和规范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整合社会力量,引导社区参与青少年德育工作,建立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体系。三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深入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间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共同遵循的准则和精神支柱。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指导。

  欢迎登录我部门户网站(www.moe.gov.cn),了解教育相关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信息。

  教 育 部

  2015年10月13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