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第7561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462号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围绕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课外活动、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理论研究等工作,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大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完善课程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各高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度。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同年,教育部还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从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七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2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指标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人员配置、课程建设做出明确规定。2016年,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指标纳入正在研制的高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及操作手册中。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各高校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的全覆盖。据相关数据统计,83.33%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仅将其纳入必修课范畴,还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建立起了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的全覆盖,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编写出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材、教参有300多种。其中,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卢家楣主编的《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和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姚本先主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入选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持续有效的培养培训,逐渐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和工作质量。指导成立新一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连续多年召开全国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总结经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谋划发展。每年组织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场会,举办专题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举办各种研讨会、专题培训班并结合国内外研修项目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培训。2015年6月—7月,教育部组建四个工作组,对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南、陕西、甘肃等8省(市)和辖区内部分高校进行了测查,85.9%的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师生比已经不低于1:5000,而且专职教师大都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学科背景,比如,湖南省100%、安徽省96.5%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建立课外活动体系。通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载体和内容,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各地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3·25”心理健康活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博览会、心理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校刊等多种媒介,利用博客、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传播渠道,营造出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如天津市、大连市)和高校(如长安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都打造了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还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朋辈辅导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

  五是加强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通过实施专项督查、推动心理健康测评、完善大学生自杀报告制度,不断增强危机预防和干预能力。组织专家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研制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并进行常模收集,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第一轮测评工作。逐步完善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死亡月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加强分析研判,深化对策研究。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逐步完善了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网络谈心、24小时心理热线等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咨询模式。

  六是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发挥示范中心辐射引领作用,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近年来,不断推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培育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成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有效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等项目建设,为思政工作和学生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创造条件,推动成果转换。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研究、吸收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新动态、特点与变化。加强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目标、内容、途径、实施、评估等问题科学化规定,制度化落实。强化示范机制,继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和培育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作与成果水平领先、示范与辐射效应显著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学发展。增强研究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课程体系,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化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咨询体系,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规律,针对大学生宿舍关系、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情感困惑、就业压力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逐步探索全体化、全面化、全程化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加强干预体系,探索心理状态实时监测体系,实时分析群体心理状况变化,强化数据分析和情况梳理,对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跟踪,定期形成评估分析报告。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统计数据库,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对于自杀个案进行深入心理解剖,总结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宝贵经验,提高心理咨询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立筛查平台,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推广使用,积极稳妥地开展全国层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施测,为学校心理危机筛查干预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撑服务。完善监控平台,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纵向心理危机监控体系,构建网格化工作模式和监控工作队伍,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时监控。搭建技术平台,逐步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数据的组织测评和有效管理。

  四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智库作用,为教育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着力制定并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能力标准。鼓励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在岗进修,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专职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兼职队伍建设,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学生骨干队伍系统化培训,使他们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

  教育部

  2016年8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