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455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管理的建议”收悉,现就教育部职能部分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互联网,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一是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等中小学生德育规范和课程中增加了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和绿色网络建设等内容。二是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加了网瘾的危害、如何健康上网、如何根除网瘾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现代文明人。正组织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将网络新媒体作为重要的德育途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培养良好网络道德品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一是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引导活动。教育部多次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向全国中小学赠送《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开展“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等活动。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校园巡讲、主题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网络意识,养成守法网络习惯。二是开展积极健康网络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歌唱祖国”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门网络平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作品展示和海选投票,充分展示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主动占领网络媒体阵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食粮。三是打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建立“易班”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目前已在全国13个省市、213所高校实现共建共享,学生注册人数近350万。成立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目前已有600余所高校,覆盖了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发挥了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引导作用。建设“大学生在线”主题教育网站,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526所高校,注册会员400万,不断壮大网络正能量,有效弘扬网络主旋律。
三、加强家庭学校合作
推动各地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家长学校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特殊重要作用,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放假前、开学后等时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提醒等方式,积极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引导学生不轻信网上言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回复不明提问,自觉远离成人聊天室和黄色网站。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活动,避免孩子独自上网。
您的建议对于加强青少年网络行为教育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推动学校和家庭加强合作。一是进一步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将组织开展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将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要求,加大实践体验学习的比例,促进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二是继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会同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开展“全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广大师生网络文明素养。三是实施“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校园网络评论后备力量,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四有好网民”。四是强化家庭教育,加大对家长网络教育和引导技巧的培训力度,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