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8460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7〕第10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其作为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教育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和部署,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注重用课堂主渠道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在中学阶段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着重讲解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道德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在大学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责任感、使命感。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15〕4号),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

  二是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会同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印发《关于运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文明办〔2015〕4号),系统部署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21000余篇,从中评选获奖作品120余篇,并在光明日报、人民网上择优刊登。联合中央宣传部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制作教育教学视频并在网上展播,引导青年学生践行价值观、追寻中国梦。联合中国残联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心教育——全国百所高校公益行”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长效机制。组织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巡回报告会,教育部领导出席报告会并接见报告团成员,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反响强烈,社会效果好。联合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北京高校开展“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朗诵活动,并在全国教育系统进行推广,教育引导大学生心向共产党,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组织开展话剧《雨花台》高校巡演,先后在北京、江苏等地为高校学生举办200余场专场演出。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重要指示精神 开展“五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党〔2016〕19号),指导各地各高校精心安排主题党(团)日活动、学习宣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弘扬“五四”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三是注重用选树典型朋辈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联合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协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大学生在线等重要媒体对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追授魏玉川、孟瑞鹏同学“全国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号召各地各高校组织广大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支持各地各校组织开展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体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与优秀品质。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中国女排校园行”活动,组织中国女排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生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用女排精神激励当代中国青年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会同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大学举行“戍边卫士魏德友先进事迹”座谈会、“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家国情怀、立志报效祖国。

  四是注重用社会实践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工作、评价和保障体系。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部委的协同合作,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筹谋划、行业企业协同联动、高等学校扎实推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参与率和覆盖面。指导全国各地各高校组织大学生通过座谈研讨、征文演讲、专家解读、社会调查、红色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品格、践行梦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军事训练等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不断优化实践育人的内容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2016年参加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有200多万名。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各地各级学校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推动工作实践。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编写《习近平总书记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读本》,录制网络视频课程,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学生工作研讨培训和高校辅导员研修培训。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入阐释解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师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针对青少年群体思想特点开展分类引导,制定大中学生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指导大纲。面向大学生,以“与信仰对话”“四进四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为载体,切实提高立德树人实效。面向中学生和中职学生,突出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念。面向少年儿童,广泛开展“说优点、讲不足,手拉手、同进步”“争当美德小达人”等系列主题活动,注重运用形象化、情感化、榜样化、行动化的方式进行感染启蒙。

  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17〕10号),构建大学生成长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团队仪式、学习座谈、报告分享、参观寻访、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活动,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领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开展“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编排创作体现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优秀校园文化作品,传颂“校园好声音”。

  三是大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制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制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落实方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创新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系统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大思政”内容的整合,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的育人新格局。编写《高校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优势,深入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和德育元素,着力培育一批“学科德育示范课程”。继续实施好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建设一批高校示范性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辐射、带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培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专著,培养一批名师名家,推出一批名篇名著。培育建设一批管理服务育人示范岗。

  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并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各项部署和政策举措落地生根,收到实效。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8月30日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