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236号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院,现答复如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都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面向大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将传承创新、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同相关部门广泛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等5个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明确提出“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中小学生践行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要求。
二是编写专门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在中小学统编教材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文比例、增设专题栏目、开设书法教育,在历史教材中系统展现中华民族辉煌文明成果并专题介绍45位文化名人、56部科技文化著作、“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等,使学生系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世界闻名做出的重要贡献。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等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以及《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读本》《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文化遗产的古与今》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编辑出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丛书》,推广《全国中小学教育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读本的地方化改造。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幼儿读物及青少年普及读物,开发文化类辞书,出版“校园中华经典诵读”丛书。鼓励高校开设了“中国文化史概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等传统文化课程。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2011年,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完成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专项培训。2014年起,“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以来共培训传统文化骨干教师4050名,为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育部不断加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设,持续支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等一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持续支持“《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与研究”“中国古代曲乐整理和研究”“中国佛教文学通史”“百年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等一批重大课题,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中,每年评审立项传统文化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申报,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开展主题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我的中国梦”“高雅艺术进校园” “中华诵·经典诵读”“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成人礼”文化品牌活动、歌咏中华传统文化清明诗会、打造端午特色活动品牌等弘扬传统节日礼仪的活动。组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普通话韵诗词创作征集活动、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统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格局。
六是加强网络监管,发挥媒介的正向引导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落实手机实名制认证管理,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配合宣传部门推动重点网站建设,全面规范媒介传播途径。2016年共组织1.2亿电话用户进行实名补登记,实现全部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持续将“扫黄打非”等工作纳入基础电信企业省级公司信息安全责任考核,积极配合中央网信办、中央综治委、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0余个部门开展“清朗行动”“扫黄打非·净网”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2016年,处置违法违规网站3332家;2017年1—4月,处置违法违规网站1855家,有效打击互联网领域违法违规活动。201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受理用户举报淫秽网站7万余件次,受理用户举报的不良APP应用95万余件次;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优势,与百度、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建立快捷处置通道,积极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搭建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传统媒体的合作平台,推出公益短信、APP、手机阅读、手机报等业务,推动在手机中预装APP、应用商店中提供APP下载,并在移动智能终端进网检测中开辟“绿色通道”,使正能量的优质媒体内容通过电信和互联网平台更精准地传播。
下一步,教育部拟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启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体系创新计划,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并将“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中华文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中国戏曲史》《中国电影史》《中国舞蹈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继续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
二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实现传统文化的“三个一”,即参加一次“行知中华”活动、和父母共讲一个我家的故事、学会制作并传播一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开展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传承发展•自信担当”为主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条主线,突出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丰富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各环节。开展全国高校“我们的节日”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活动、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进一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网络环境。着眼未来发展需求,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促进宽带资费进一步下降。在全国推广三网融合,促进IPTV、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业务及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重点网站提升微博、微信、APP等应用水平,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推动“互联网+媒体”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高水平传播。同时,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大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切实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构建健康清朗的网络媒体空间。
四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1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