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7〕第7号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国学高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顶层设计。2014年,制定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在大中小学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17年,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起草制定《教育部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具体意见。
(二)完善标准体系。研究制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发开设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导读”“中国文化史概要”等国学必须、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支持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国学院、举办国学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三)夯实课程基础。重点建设了一批相关国家级精品课、重点教材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概论”“国学经典导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国学精品课程体系。将《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明史》《中国思想史》等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规划,部分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依托我部会同财政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了“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讯”“中华文化20讲”等一批国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四)开展特色活动。2014年5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系列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4〕19号),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启动传统文化教育项目的挖掘与推广,目前已经举办三届,取得较好教育效果。积极发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工作。建立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创新,为全国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示范和引领。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阐释和学科建设,打造学校教育的国学高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努力。
(一)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一是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点。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任务,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支持建设一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三是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幼儿读物及青少年普及读物,开发文化类辞书,出版“校园中华经典诵读”丛书。四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阐发。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中,单设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类别,每年评审立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力度,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二)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中华经典诵写讲品牌活动,继续办好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诗词歌赋创作、汉字文化创意及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作文征集等全国性活动和集中展示活动;培育中华经典教育示范基地,鼓励支持中华经典诵写讲学生社团建设,建设中华经典诵读交流推广基地等,建设中小学语文课本诵读库、中华经典资源库、声像库,编写中华经典诵读读本。
(三)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一是结合传统节日全面展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果,开展“传承的力量随手拍”微博活动,推选展示传统文化公开课,开展校园节日文化网络直播,组织全国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二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育传承学校、基地、项目、课程。在中小学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全国高校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在全国各省(区、市)建设一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艺术实践工作坊;组织一批重点课题,整理和挖掘适合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贡献。
(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教育。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活动、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等系列活动。二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资源,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支持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建设,开发掌上博物馆;推动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7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