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635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31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一是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统筹推动,始终将传承发展、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8年,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08〕2号),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文化部、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文社图发〔2008〕41号),让未成年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2010年,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厅〔2010〕6号),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印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2017年,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深入理解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文化部等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文科技发〔2017〕13号);与中宣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宣发〔2017〕26号),明确了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部署。

  二是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融入教材与课程体系,在教材编写、课标修订和课程开发中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发布了《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版)》《新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等国家规划教材。在基础教育阶段,鼓励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外,开设戏曲、戏剧、舞蹈、影视等教学模块,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求高校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另外,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每年评审立项传统文化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申报,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从2006年起,持续推进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入活动全过程。坚持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育人为本,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传习、讲座、论坛、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从2014年起,联合光明日报社每年在全国高校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从2017年起,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以及儿童节、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四个节日,在全国大中小学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同时,会同中央文明办研究制订高校文明校园标准及测评细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测评指标。

  四是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从2010年起,分两批在全国建设了1484所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联合文化部积极推进建设非遗传承实践基地、教学基地。从2013年起,在全国建设了126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2015年,联合文化部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从2016年起,在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建设了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在全国中小学设立农村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组织国家京剧院、北方昆曲剧团、上海昆曲剧团等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经典戏曲100场。截至2017年底,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积极开展汉语教学,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至2012年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从2014年起,“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至2017年共培训540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遴选,增加“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吸纳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一是进一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更加全面深入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课程体系之中,着力推动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教学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改革教研体制,创新教研方法。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支持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科研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三是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与渠道。继续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不断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四是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在传统文化育人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以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实践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外延及传承体系。积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五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养中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师教育各环节。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落地见效,鼓励引导教师主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进一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的考察,吸引更多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深厚,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14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