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2857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1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三苏祠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突出作用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教育部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着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等5个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设立了重大攻关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资助体系,申报学科中专门设立文化学,加大资助力度,年均资助文化类研究项目200余项,资助研究经费1800余万元。研究内容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同时,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载体,实施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围绕文化建设设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11个重点研究基地,8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7个文化传承类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每年资助建设经费,支持和引导开展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落实中央要求,教育部集中力量组织统编了义务教育三科教材。语文教材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体裁覆盖面,提高题材多样性。一方面增加古诗文比例,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初中语文古诗文132篇;另一方面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谜语、谚语等。道德与法制教材通过介绍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历史教材6册书中有2册集中讲授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这套教材在2016年秋季开始在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四是积极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录制《开学第一课》节目等,营造良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大中小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依托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推进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精品,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届中国成语大会,三档节目总收视超过30亿人次;结合“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传统语言文字工作平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指导各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书写大赛等品牌活动,有效拓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配合中央宣传部、文化旅游部等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包括三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及宣传推广。

  一是进一步推进文件精神落实。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宣传解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

  二是进一步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教育项目。2017年已命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4个、营地14个,初步形成了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将广泛宣传动员包括“三苏祠”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参与申报,并做好基(营)地的遴选命名工作,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育人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大研究阐释力度。加强教学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改革教研体制,创新教研方法。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支持力度,促进传统文化科研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和地方政府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教育部对发起人发起成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无不同意见,建议发起人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民政部有关要求办理。

  四是进一步做好宣传推广。继续做好《中国诗词大会》《汉语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传承的力量》等一批文化节目。积极配合中央宣传部门,组织教育媒体继续加强包括三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为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1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