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084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5〕第438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学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计生委,现答复如下:

  青春期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青少年发育的提前和一些人群性观念的变化,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此十分重视,对青春期性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开展了有关工作。

  一、教育部已开展工作

  一是在中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中明确性教育的内容。2003年制定颁布了《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了性教育内容,包括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学会拒绝的技能,避免婚前性行为;在与异性交往中,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性道德与法制教育等。要求在地方课时中保证落实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时间。

  二是将性教育作为中小学健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2008年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内容,小学1-2年级内容为“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小学3-4年级教育内容为“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小学5-6年级教育内容为“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等;初中教育内容为“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等;高中教育内容为“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该《纲要》也对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纲要》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作为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是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小学高年级包括“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初中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等。

  四是将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性教育有关内容和要求纳入基础教育生物、德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编写教材,确保课程时间,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一是将生理卫生知识纳入生物课程。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专门安排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内容,要求学生借助模型、挂图、影像资料等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概述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受精的过程”,“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并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性教育的实效性。二是通过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安排了循序渐进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结合法律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通过“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针对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的特点,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并增强行为控制能力。三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保健常识。如知道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及其意义,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与体育锻炼有关的青春期保健常识(如女生知道经期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等。”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求学生“遵循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规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等。”

  各地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要求,在落实青春期性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据了解,有些地方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利用义务教育课程中16—20%地方和校本课时,开发适合的课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的中小学专门开设了性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2014年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调研抽查结果显示,16省7851名大学生中,85.6%的学生接受过学校提供的性教育。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督促各地更加重视青春期性教育工作。

  二、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开展的工作

  今年上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启动计划生育家庭青少年健康发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为广大计划生育家庭提供青少年健康发展指导服务,提升广大家长科学抚育婴幼儿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能力和水平;做好计划生育家庭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工作,促进家庭发展与社会和谐。

  该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一个项目点。要求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试点地区家庭成员,包括青少年本人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的知晓程度逐年提高,青少年友好的家庭环境逐渐形成,家庭成员接受培训或咨询覆盖率达80%以上;试点地区家庭成员在青少年培养方面接受服务满意率达70%以上。

  当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编写《中国青少年健康指南》,以指导广大家庭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您提出的对教师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培训的建议,我们将予以充分考虑,促进承担“国培计划”的培训部门在组织实施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班主任、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项培训中,将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性教育意识和水平。您提出关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共同承担青春期性教育的建议,教育部将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以达到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目的。

  感谢您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欢迎登录我部门户网站(www.moe.gov.cn),了解教育相关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信息。

  教 育 部

  2015年10月13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