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8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计生委,现答复如下:
中小学生视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积极开展学生视力保护宣传教育
1.印发文件,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以及《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具体规定了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内容,包括: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包括读书写字身体要坐正,做到“三个一”);选择良好的用眼视觉环境(读书写字、看电视、操作电脑的视觉环境要求);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包括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时间不能过长,应控制在40-50分钟,课间休息时应到教室外活动或凭窗远眺或闭目养神);坚持做眼保健操;保证睡眠;均衡营养(包括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多吃蔬菜瓜果,常吃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杏、枇杷等富含维生素A食品等);加强锻炼;定期检查视力;配戴合适的眼镜等。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教育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姿势;每学期至少利用一次家长会或其他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近视眼的防治知识,告诫家长注意控制学生在家用电脑、看电视时间,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学生视力有变化时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近宣传教育。一是将防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板报、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组织全国性活动,推进学生防近工作,如2009年教育部利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举办“全国青少年爱眼知识网上有奖竞答活动”,2012年组织开展了“保护学生视力大家谈”征文活动,2016年组织开展了“保护眼睛,从小抓起”专题宣传活动,收到了很好的防近宣传效果。三是利用每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开展集中性宣传活动。如: 2016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爱眼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组织开展爱眼护眼“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即一次主题班会,一期主题板报,一次主题讲座,一篇主题作文,一场眼保健操或正确坐姿评比,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强化学生爱眼、护眼意识,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要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进行宣传,争取家长对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四是向全国中小学校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配发眼保健操挂图(光盘)、视力表及相关近视眼防控宣传材料,推进学校近视眼防控宣传教育。
国家卫生计生委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开展定期视力检查和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如:利用每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围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以及维护青少年等主题,开展各种各样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其中1996年、2004年、2005年、2009年和2016年的“爱眼日”活动主题均围绕青少年眼健康和近视预防方面。在这5届“爱眼日”活动过程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均发文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安排眼科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学校,通过义诊、咨询、眼病调查、眼保健知识宣传.教育讲座等形式,围绕主题开展各项活动,重点宣传青少年眼保健知识。
二、建立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机制
1.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以及《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从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防近”工作;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等方面对学生近视眼防控提出工作要求。特别强调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作为年终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以此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防近”工作机制。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要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要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要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防近”措施。
2.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降低学生近视率”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要求包括:确保学生每天锻炼l小时,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定期开展学生体检或体质健康检测,重点监测学生的视力等,及时向家长反馈。科学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保障室内采光、照明、通风、课桌椅、黑板等设施达到规定标准,端正学生坐姿,做好眼保健操,降低学生近视率。
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的实施,在全国东中西部选取8个市县作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试验区。各试验区在实施方案中均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推进。为督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连续两年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督促学校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推动教室采光照明环境的改善
2008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卫生部共同印发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学校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与黑板配备等进行具体规定。
2013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3-5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并将改善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备等统筹纳入“保障基本教学条件”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要保障教室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
2014年,教育部再次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时,要以《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国家标准、教育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文件为基本依据,作为底线要求。
各地按照文件要求,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等教育工程的实施,改善教室采光照明环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如:上海市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天津市将教室采光、教室照明标准纳入“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北京市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不合格的教室照明及黑板照明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为推动各地重视教室采光照明环境的改善,教育部于2011年、2015年在上海、武汉等地召开现场会,推广各地在改善教室采光照明环境方面经验和做法。
四、增加社会投入,提高我国对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能力
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对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通过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持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对医药相关领域技术研究予以支持。同时,通过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公益性科研任务较重的部门,并不断提高对相关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保障力度。国家卫生计生委从2007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实施以来,已经开展了4个涉及眼部疾患和青少年视力问题的研究,共投入科研经费6414万元。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督促学校切实落实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在校医培训、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与促进方面的合作,也期待卫生部门为学生近视眼防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将在全国防盲治盲整体工作中统筹安排防治儿童盲和青少年眼保健工作。
感谢您对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
2016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