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606号(医疗教育类18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153号

  您提出的“关于以多种方式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大学生体育交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交流工作。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在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大学生体育交流方面,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体育交流政策,搭建体育交流平台

  教育部一直重视内地与港澳台高等学校学生的体育交流工作,200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开展体育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2014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要求各地学校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

  为落实以上文件提出的加强高校体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推动内地与港澳台大学生体育交流,2013年教育部以高等院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9个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包括:北京体育大学牵头的田径联盟、首都体育学院牵头的篮球联盟、上海体育学院牵头的武术联盟、天津体育学院牵头的足球联盟、武汉体育学院牵头的游泳联盟、成都体育学院牵头的排球联盟、沈阳体育学院牵头的体操联盟、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联盟和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学校体育教育联盟。充分发挥联盟优势,积极开展包括内地与港澳台学生体育交流活动在内的各项工作,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今后,教育部将继续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健全高校体育交流政策体系,进一步鼓励和营造支持内地与港澳台高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交流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内地与港澳台大学生的体育交流活动。

  二、完善体育竞赛体系,推动体育赛事的多元丰富发展

  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研制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全国学生四级(县、市、省及全国)竞赛体系,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各地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当地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为推动学校竞赛活动,教育部指导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下简称大体协)通过开展多式多样的群体竞赛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大体协下设32个分支机构,包括足球分会、篮球分会、排球分会、田径分会、羽毛球分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射击分会、击剑分会、冰雪运动分会、健美操与艺术体操分会、赛艇与龙舟分会、游泳分会、舞龙舞狮分会、棒垒球分会、橄榄球分会、攀岩分会、棋类分会、定向运动分会、网球分会、乒乓球分会、桥牌分会、手球分会、自行车分会、国防体育分会、柔道分会、跆拳道分会、空手道分会、海上运动分会、登山分会、新闻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和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委员会。大体协依靠坚实的学生基础,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运营团队,成功组织了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精品赛事以及50多项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赛事。同时教育部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学生运动会,吸引港澳地区的学生参与,全面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大体协还成功举办了12届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香港教育学院等港澳高校都积极参与了此项赛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等22支大学生球队参加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棒球赛也在北京和台北两地成功举行,对于加强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研究推广新兴运动项目和相对“冷门”却受两岸三地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促进大学生体育竞赛的多元化,增进内地和港澳台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交流。

  三、加大体育赛事宣传,营造体育交流的良好环境

  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关注度较高的体育赛事已经开始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吸引赛事冠名商、赞助商和合作媒体共同参与,相关赛事在央视体育频道、乐视体育、优酷体育等电视和网络媒体进行直播或转播,扩大了学生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内地及港澳台大学生体育竞赛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体育竞赛对于内地及港澳台大学生交流的桥梁作用。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7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