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318号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发展新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足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育人功能显著。青少年校园足球是足球事业的重要基础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普及足球运动、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为足球事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足球的综合改革工作,持续推动校园足球改革发展。2016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校园足球的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教育部以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为重点,不断完善支持政策,督促各地加大校园足球的改革和推进力度,推进全国校园足球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校园足球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场地建设的滞后一直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2015年7月印发的《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明确指出:各地应当适当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统筹相关经费渠道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学校开展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780号)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全国修缮、改造和新建6万块足球场地,使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其中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社会足球场地2万块。除少数山区外,每个县级行政区域至少建有2个社会标准足球场地,有条件的城市新建居住区应建有1块5人制以上的足球场地,老旧居住区也要创造条件改造建设小型多样的场地设施。
为落实以上文件精神,教育部等部门将鼓励新疆等西部地区积极利用现有政策,积极申请相关的项目和经费。同时,督促各地进一步发挥地方财政、发展改革、体育等部门的作用和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公益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校园足球领域,积极推进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推动建立学校足球场地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共享共用机制,充分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主体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格局,适应新疆等边疆地区校园足球各类培训、联赛开支、场地设施的改善及器材配备的需要。
二、加强足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校园足球的师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特别是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教育部将加强统筹,多渠道加强足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教师的培训。一是鼓励各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扩大足球方向的招生规模。研究完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管理办法和招生政策,适当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支持高等学校建设200支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同时配合体育总局等部门设立足球专业学院和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教育与足球运动紧密融合的新型足球学校。在这些工作中新疆可以积极和相关部门沟通,利用好现有政策,教育部等部门也将会加大对这些地区校园足球发展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二是多方式培养培训师资。教育部从2015年起,每年组织约10000人次的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三是加强高水平教练的国内外交流,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转岗就业。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从2014年起教育部开展了“外籍教师引智计划”,每年从欧美等足球发达国家引进100多名教练员。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足球俱乐部劳动保障管理的意见》,推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转岗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教育部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都给予了相应的倾斜。
三、 制定足球教学大纲,开发足球课程资源
从2015年起,教育部开展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目前已有1万多所中小学被命名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些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为引领带动和辐射各地校园足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不断提高校园足球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2016〕4号),同时,教育部也在2012年针对农村兼职体育教师专门编写了相关的教材,进一步规范了包括校园足球教学活动开展的教育教学内容。
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指导新疆地区制定相关规划,做好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工作。创造各种便利条件给予上述地区在师资补充、培养、培训方面及财政投入以必要的支持,形成中西部地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