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3414号(医疗体育类431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26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体育总局、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部署要求,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系统提出加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二是深入推进体育评价制度改革。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依据国办发﹝2016﹞27号文件要求,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教育部门业绩考核指标,列入学校校长工作考核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问责。三是把校园足球作为整体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普及校园足球,培育健康足球文化。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精神,强化部门职能,把各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路线图、时间表、责任链,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高,指导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抓住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育、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机,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学校体育,扎实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二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严格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运动负荷,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体育课时。把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刚性要求。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开展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项目,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学会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三是继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水平,按照国办发﹝2016﹞27号文件要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教育公用经费并逐步加大投入,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集中连片地区教育扶贫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和工程中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鼓励各地设立每年新招聘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招聘比例,核定教师编制的时候向体育教师倾斜,特别向中西部边远地区倾斜,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利用好“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等系列政策,配置好体育师资。四是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青少年体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青少年人群的社区体育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五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把校园足球作为整体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抓手,进一步创新体育课教学和课外锻炼方式方法,形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积极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模式推广到校园篮球、排球、武术、田径、游泳、体操和冰雪等项目。

  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感谢你们对学校体育的关心,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

教 育 部

2017年10月25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