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174号
您提出的“关于通过‘扶体扶智’深化精准扶贫中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落实《决定》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的工作目标。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和体育扶贫工作,通过“扶体扶智”深化精准扶贫中青少年教育工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一、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多措并举,出台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各项措施。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断将学校体育纳入各项工作体系。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健全了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积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和文明城市的评选体系。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体育项目支持力度。2018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全民健身事业专项资金分配,采用因素分配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将资金分配向中西部贫因地区,特别是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革命老区倾斜,以吸引更广泛的贫困地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教育体育脱贫攻坚战。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参与教育脱贫工作。鼓励各地设立“体育扶贫”专项基金,打造“体育扶贫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包括捐赠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书籍等。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继续实施“金秋助学计划”“春蕾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公益项目或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包括体育教育支教、体育教育人才技能培训和“扶体扶智”宣传教育等工作。落实社会力量投入教育脱贫的激励政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捐赠,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研究出台有利于“扶体扶智”工作开展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考核评估工作的开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一是推动基层通过多种形式配备和充实体育教师。鼓励各地设立每年新招聘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招聘比例,核定教师编制时向体育教师倾斜,特别是向中西部边远地区的体育教师倾斜,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积极利用好“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等系列政策。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17〕7号),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水平。经过不断努力,三年来累计新增体育教师7.33万人,其中有足球专业背景的1.56万人。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教育部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体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同时指导各地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将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开展校园足球骨干师资国家级培训、新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长和体育教师培训,国家和地方三年累计培训23万多名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有力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今后将进一步通过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改革推进,加大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同时加强统筹指导、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体育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积极在现有的项目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大对贫困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经济型的多功能体育场地。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统筹推进,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2018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建设的全民健身设施项目,均考虑了青少年人群的使用需求,并能与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多功能体育场地、移动式和共享式体育设施相结合。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大贫困地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投入,“硬件软件”双管齐下,强化贫困地区体育师资力量,加大贫困地区场地建设力度。
三、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确保体育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设置体育与健康必修课程。考虑到体育项目较多,全国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适宜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较强地域差异。为此,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学习内容时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在国家课程之外,中小学还专门留出一定课时用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和学校可结合当地特点,开设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满足教育和学习需要。教育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为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并积极研究“梦想运动课程”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推广事宜。
二是以校园足球的发展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部鼓励支持各年龄段学生广泛参与,让更多青少年体验足球生活、热爱足球运动、享受足球快乐。以普及校园足球示范带动校园田径、篮球、排球等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不断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三是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教体艺〔2018〕1号),推动我国奥林匹克教育全面开展,大力推广普及青少年冬季运动。鼓励各地方开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20年,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达到2000所,2025年达到5000所。同时,教育部积极会同国家体育总局,邀请奥运或世界冠军到农村学校开展互动交流,选拔部分乡村学生参加冬夏令营。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通过“扶体扶智”深化精准扶贫中青少年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