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8〕第25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推进戏曲进校园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与中宣部、财政部、原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各校扎实推进戏曲进校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将戏曲融入美育课程
教育部在推进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将包括地方戏曲在内的戏曲内容纳入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有机融入戏曲教育内容,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要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同时,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中等职业学校把戏曲作为限定选修内容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要求普通高校面向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戏曲鉴赏》等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鼓励高校开设戏曲艺术实践类、戏曲艺术工作坊等任意性选修课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鼓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编写相关配套教材。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进一步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戏曲师资力量
教育部高度重视戏曲进校园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一是从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共培训5000余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下一步,将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在实施“国培计划”等项目时,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鼓励各地在音乐教师培训中将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纳入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对学生戏曲学习的辅导能力。支持各地组织开展本地区戏曲进校园师资专项培训。二是加强戏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2017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各地聘请专业艺术院团、校外教育机构、宣传文化系统与社会文化团体的艺术工作者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指导戏曲课堂教学和学生戏曲实践活动,破解当前学校戏曲教师紧缺的难题。三是整合资源充实力量,教育部联合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选派优秀戏曲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探索组建美育义工联盟,鼓励戏曲名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立戏曲工作室,充实学校戏曲教学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戏曲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戏曲教育提供师资保障。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中的“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传承昆曲、京剧、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剧目,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宣部指导下开展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目前已录制100余部,可作为补充戏曲教学的优质资源。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一是在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中增加戏曲内容。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在国家和地方优秀艺术院团赴学校的演出中持续安排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剧(曲)目。十年来,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节目已占总演出剧目的80%以上。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将戏曲演出场次扩大到100场,占全部演出场次的30%。同时,在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的专题讲座中安排了戏曲鉴赏等相关内容,学生受众每年近10万人。今后将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进一步加大戏曲传承普及的力度。二是在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搭建平台,专设戏剧戏曲项目,加强戏剧、戏曲的展示交流,以展演带动各校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在中小学开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戏曲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追捧,目前大中小学的学生戏曲艺术社团数量大幅度增加,许多学校还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在全国中小学分两批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戏曲传承学校216所,包括京剧、昆曲、评剧、越剧、沪剧、黄梅戏、豫剧、淮海戏等58个剧种。在高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建设50个,到2020年建设100个。目前,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建设了10余个戏曲艺术传承基地,大力传播戏曲文化。
四、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了宣传部门牵头,教育、财政、文化等部门参与的戏曲进校园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宣传部门负责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大宣传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实施和组织管理,确定进校园的戏曲剧(节)目和需求数量,组织指导学校参加和开展活动;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做好戏曲进校园相关资金投入工作,加强资金监管;文化部门负责审查、推荐剧(节)目,审核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参演资格,对表演团体进行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二是明确了省级政府统筹推进的落实机制。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美育的要求,教育部分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一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把推进戏曲进校园作为备忘录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18年4月,已完成备忘录签署全覆盖,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政府主体责任,各省(区、市)和兵团根据备忘录,围绕加强戏曲进校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教育部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把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欣赏包括戏曲在内的高雅的文艺演出和展览等,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同时,将艺术素养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戏曲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突出表现可记录在综合素质档案。
代表们提出的强化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有关建议很有价值。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持先进文化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协调,不断提升戏曲普及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戏曲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