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2467号(教育类23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10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青少年基本体能素质,建设健康中国》的提案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的工作目标。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教育部扎实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青少年基本体能素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强化学校体育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教育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断将学校体育纳入各项工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工作目标。

  教育部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各个运动项目教学指南、教学大纲。构建和完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涉及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不断加强运动训练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2017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广大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设立了“体育课时切实保障,每天锻炼1小时严格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25%以上。”等具体指标。加强对青少年肥胖、近视、脊柱侧弯、骨质健康和心理认知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健全了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2017年印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

  二、切实加强协调统筹,强化青少年体育锻炼

  教育部一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合理配置资源,积极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和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水平的差异。2018年教育部会同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以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地区作为重点,推进各项冬季运动进校园工作,其他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冬季运动普及。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和推广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和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健身器材,提高青少年健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青少年科学健身需求为导向,以体育课、体育活动和竞赛等为载体,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健身的先进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充分发挥科技和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青少年体育活动领域的创新与运用,加强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相关数据的科学管理,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意见》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计划》要求各级教育、体育部门和运动项目协会应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鼓励各地举办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民族式摔跤、赛马、龙舟等项目的青少年比赛、交流、展示等活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与各地文化部门联系,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传习、讲座、论坛、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了解、关注、支持及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遗项目是重要内容之一,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学会健身技能的同时培养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为扎实推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契机,激发青少年体育产业市场活力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契机,以各类学校、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协会、健身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研学旅行营地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为依托,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和夏(冬)令营等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技能培训,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积极培育青少年体育产业市场。进一步创新机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活动供给的多元主体,激发社会与市场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在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文化、旅游、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度结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教育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多渠道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不断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作为推进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在全社会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健康生活新时尚。

  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下一步,我们将多渠道,多方面不断努力,在政策上不断加强引导,全方位强化和推进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全面推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0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