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11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心血管病防治 让心血管病防治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在学校开展包括心血管病防治等知识在内的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的相关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包括心血管病防治等知识在内的健康教育体系,在青少年群体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健全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不同学段健康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等要求。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青少年心血管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内容编排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不同模块,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了解心血管等疾病预防,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纲要》明确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实施途径,学科教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健康教育实施原则、教育内容、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等。高校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明确高校学生要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提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要求学校通过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018年,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教育部一是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要求各地方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为活动内容,各学校制订科学、可行、贯穿全年的“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二是在启动修订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正在研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加入心血管病防治的内容,不断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
二、将心血管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课程
一是以国家课程为载体,落实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生物》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纳入心血管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内容,循序渐进提出教学要求。
二是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相关教育。教育部每年初下发通知部署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春秋季开学检查重要内容,推动各地落实健康教育要求,把心血管病防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利用各类宣传教育平台、渠道和活动,共同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宣传工作。多次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疾病预防、安全知识等健康教育知识网上有奖问答活动,起到良好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组织专家编制系列学校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专家开发包括心血管病防治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教材、教学培训课件、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加健康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拓展“互联网+健康教育”内容供给。
四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运动锻炼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健身和运动会、健步走、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科学开展自我健康管理。
五是协同家庭和社会重视相关教育。做好学生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地各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督促家长落实监护人职责。
三、强化慢病管理相关人才培养
在本科专业中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开展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教育、健康风险管理,在课程设置中把心血管病等慢病管理、健康评估技术与实训、健康管理服务等作为核心课程,加强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包括慢病管理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等工作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包括医学门类在内的92个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提高医学培养质量。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慢性病诊断治疗的原则,具备对危及生命紧急情况的临床识别能力,要求相关院校设置健康教育、特定人群健康、急诊医学等课程,加强慢病健康管理和应急救治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卫医发〔2008〕37号),明确规定学校组织所有入学新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校学生每年进行1次常规健康体检。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检查纳入健康体检的内容。体检报告分别向学生(家长)、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反馈。
感谢您对青少年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