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在校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青少年发育的提前和一些人群性观念的变化,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包括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督导。
一、制定政策文件,结合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相关的性教育提出了要求
一是2003年制定印发了《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对教育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初中阶段涉及性教育的内容有: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高中阶段涉及
性教育的内容有: 学会拒绝的技能,避免婚前性行为,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性道德教育。
二是将预防艾滋病教育、性教育内容纳入健康教育进行统筹安排。2008年我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在“疾病预防”和“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领域中分别对不同学段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性教育内容进行了安排。同时,对健康教育课时和开展形式进行了规定。
三是针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出现的新情况,2011年、2016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重申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要求,特别强调了预防艾滋病教育要与性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二、推进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落实
一是推进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落实。各地根据教育部《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通过开展专题教育,落实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性教育内容。二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生物课程中落实相关预防艾滋病教育与性教育内容。三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成长中的心理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常识。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等。
三、组织开展督导和调研活动,督促各地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
一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对各地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督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要求。
二是委托第三方开展专项调研与评估。2010年、 2012年委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包括性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2014年,委托中国高教学会保健医学分会等单位对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包括性教育)调研进行了专项调研。
三是组织开展自查工作。2015、2018年教育部专门印发通知,开展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终期评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要认真对照有关文件要求开展自我评估,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环节,要及时整改落实,特别是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不达标的学校,要迅速采取措施,强化预防艾滋病宣传。
四是2015、2018年会同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各地按照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在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2014年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调研结果显示,16省7851名大学生中,85.6%的学生接受过学校提供的性教育。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地工作开展不平衡,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教育。
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各地按照要求,切实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及性教育工作,并将继续发挥社会团体在学校健康教育(包括性教育)、艾滋病防控宣传与调研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实。
感谢您对学校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
2018年8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