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一、制订政策文件,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在一系列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文件中,都对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1号),专门强调要加大推进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40号),进一步强调了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政策要求,特别强调要重视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明确了高校应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
二、多渠道推进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
(一)加大艾滋病防控工作部署和政策宣讲力度。2016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推进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部署推进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从2014年起,教育部加强对高校领导及学工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工作。
(二)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2015年,教育部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启动艾滋病防控工作试点,鼓励学校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合作,针对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试点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通知》。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对11个省份的46所试点高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2017年3月,教育部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南京组织开展了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集中调研,总结交流推广试点工作情况和经验。
(三)组织开展“美好青春我做主”健康大使青春校园行活动。2015年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支持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健康大使青春校园行活动。2016年,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支持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建立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高校防艾基金”。
(四)利用网络课程形式,扩大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覆盖面。2016年,教育部牵头,会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开发了《艾滋病、性与健康》跨校学分共享课程,通过智慧树网平台向高校学生进行推送。
(五) 推进多形式的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一是要求高校通过专题讲座或利用健康教育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二是要求高校结合新生体检向每个新生发放“防艾健康教育处方”,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三是要求高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等渠道,积极宣传防艾科普知识;四是要求学校会同当地疾控部门通过健康咨询、同伴教育等形式,对有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学生,进行减危知识和措施的宣传教育,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五是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的分布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咨询检测服务。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大力度,督促各地健全学生艾滋病疫情沟通及定期会商机制,督促学校切实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责任,加大对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推广。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督促各地调整优化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布局,加强咨询检测和干预,方便有高危行为的青年学生主动接受咨询检测。对于发现的感染艾滋病学生,及时提供告知、心理咨询服务,加强治疗和随访管理。
感谢你们对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
2018年5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