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449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36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军队与体育院校融合发展,助力实现强军梦和体育强国梦的建议”收悉,现就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军民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教育部也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从2018年起,教育部深入开展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组织实施相关发展规划。重点工作集中在研究建立教育部军民融合分级分类的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培育建设军民融合示范高校,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你们提出的深化军队与体育院校融合发展的四点建议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非常有借鉴意义。我们将根据你们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以下改进和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鼓励体育院校主动对接军队及地方政府,推进建立体育院校军民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以“规划统筹、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协调服务”为工作原则,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发挥体育院校学科优势,统筹运用军地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军”“校”融合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逐步建立起信息通报、对接协调、监督管理等机制。

  二、创新融合模式,探索构建融合新平台

  一是促进有条件的体育院校与当地军队联合成立军民融合科学训练指导中心。充分利用双方资源确保科学训练指导中心设备齐全、师资充裕。以武装行业体能科学训练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将军事训练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设置分级训练科目,定期联合开展体能训练活动,助力军队逐步建立起“训、科、医、站”一体化军事体能训练的体制机制。二是探索组建体育教育军民融合研究室。联合军队院校、体育院校、军民融合办公室开展体育教育军民融合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习近平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内涵外延,体育院校与当地军队融合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军”“校”合作的功能效益。研究提出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军民融合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内容,为体育院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助力科研攻关,培育军民融合体育示范项目

  一是鼓励体育院校深入分析研究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的问题,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体育院校纳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项目,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重点在体能科学训练、心理辅导、机能监控、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等领域开展研究。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提高体育院校科技服务保障水平。二是积极促进军地合作,扶持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体育院校,打造促进体育院校与军队融合的精品科研项目。选树典型、以点带面,以成果转化等为抓手,扩大“品牌”影响,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开放共享、多方参与、竞争有序的创新环境,逐步建立统一、高效、开放的科技“军”“校”协同创新体系。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军民共用

  一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将准军事化管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常规体育教学活动融合,不断提升体育院校育人水平和质量。依托地方体育院校,对应军队需求,重点拓展服务各军兵种体能训练的学科专业,进行精细化专业打造。不断深化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创新设置基础体能与技能融合、国防实战化体育等科目,为军队输送专业人才。二是积极对接军队,建立体育、军事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机制。将培育“国防体育教育师资”融入《体育美育教师三年行动规划》,参照《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军队中的专业人才与地方体育院校组建体能训练专家和骨干教师队伍,统筹运用军地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军地人才交流共享。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9年9月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