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60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决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间传统文化教育
(一)加强课程教学
教育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在美育(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均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内容。同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都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教育部鼓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为完善评价机制,检验学校美育教学成果,教育部2015年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教体艺〔2015〕5号)等三个文件,把“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有力推动了各地各校在美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面向大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指导高校开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限定性选修课以及4类任意性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在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取得2学分方可毕业。在教育教学中,要求高校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平台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建设,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普及面。
一是以传承学校和基地为载体,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全国建设了1484所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在55所高校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组织开展以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为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
二是以农村实验县和工作坊为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老少边穷地区生根开花。在全国建设184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引导各实验县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立足本土文化,构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为搭建平台,展示成果,从2016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专门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来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的学生们用实践体验、群体互动的形式,充分展示剪纸、皮影、泥塑、陶艺、竹编、草编、年画、版画、脸谱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校园的传承实践。
三是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引领,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优质资源。从2006年起,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持续13年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安排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秦腔等艺术表演团体到学校演出共3400余场,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千万高校学生。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近年来,在活动内容中不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比重,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优秀民族艺术剧目、中国现代经典剧目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占全部演出的75%左右,成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知名美育品牌。
四是以传统节日为节点,集中展示学校体育美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从2017年起,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青年节、儿童节、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在全国大中小学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美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打造“春节篇”“元宵节篇”“清明节篇”等多期专题节目并在电视台和网络播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征集展示,集中展示学校体育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方面,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支持开展全国青少年非遗VR短视频大赛。2018年,与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传播局共同指导开展了“贯彻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全国青少年非遗VR短视频大赛,近140所大中专院校报名参赛。二是支持开展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支持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开展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共征集全国300多个典型案例。经过专家评审等环节,已评审确定20个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将于近期发布。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也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持续引导景区提升文化内涵,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展览结合起来,推动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跟旅游紧密融合。鼓励各地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丰富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方式。
二、关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一)加大经费投入
中央财政通过多种渠道支持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培育。一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计划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二是为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补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补助等。2019年,中央财政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安排7.8亿元,支持实施85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支持2559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对17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174期,培训6000余人次,推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宣传交流活动。三是在继续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中央财政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自2016年起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在落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财政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推动做好省及省以下代表性传承人补助工作。四是为避免“人走歌息”“人亡艺绝”,从2015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国家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护,较大程度缓解了技艺失传的危险。中央财政还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帮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传承健康开展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机制保障。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及艺术传承基地项目资金1亿元。
(二)重视行业人才培养
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对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源头抓起,从教育入手,多措并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对传承、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2014年5月,出台《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师徒传承与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积极引导工艺美术大师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大师授徒传艺,切实提高大师与学徒的社会待遇”。二是2017年3月,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要“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三是自2013年以来,组织举办多期工艺美术行业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500余人,提升了从业者和管理人员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四是牵头开展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指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展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评选出一批成就卓越、技艺精湛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全国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者共532人。五是支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支持大师工作委员会开展创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学校”暨百名大师进校园公益活动。六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小援建贵州、西藏、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工艺美术远程创新教育培训平台教学点,推动工艺美术行业远程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七是引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大工艺美术人才培育力度,如河北省实施工艺美术行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天津市通过大师进校园、共创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八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推进深化工艺美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作联动,不断创新新时代学校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9年9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