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032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63号

  您提出的“关于突出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的决策部署,把美育作为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在政策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推进机制等方面加强推进,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一、关于建立美育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

  一是逐步完善美育政策体系。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个由国家层面制订的关于美育工作的专门文件。2015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教体艺〔2015〕5号),建立三项美育评价制度。2017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号),破解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问题。2018年9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教党〔2018〕48号),对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出安排。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对美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二是探索建立多元立体的美育评价机制。《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对学生艺术素质、学校工作实绩和各地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估,从学生、学校、教育部门三个维度对学校美育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评价,填补了美育评价制度的缺失。三是完善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2016年—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实现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全覆盖,构建了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地方政府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关于刚性实施和管理美育课程

  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将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在各学段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对美育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规定,音乐、美术(或综合艺术)课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应占总课时的9%—1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教材〔2017〕7号)规定,高中阶段应修满艺术课程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厅〔2013〕2号)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2019年4月,新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求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开展各类督导检查,推动各地各校按照国家标准落实各学段美育课程要求,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75.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4.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下一步,教育部将以落实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实施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落实情况“回头看”,强化省级政府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切实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在学科共育方面,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美育功能。如语文课程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汉语文字文学之美,提升审美品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小学3—6年级语文课中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让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育与健康课程安排健美操、校园集体舞等韵律活动和舞蹈动作,体验和感受运动之美,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安排“美与数学”专题,具体内容包括美与数学的简介、美与数学的对称、美与数学的和谐,供学生选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设立“传统工艺及其实践”等专题,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三、关于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上,教育部指导各地多措并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补充主渠道。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全科教师培养等措施,重点补充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师资。近些年来,美育教师人数增幅明显,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 7万人,十年来平均增速为5.1%。十八大以来,美育学科教师人数每年平均增幅达8.7%。二是整合增力量。《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聚焦破解当前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的难题,整合各方资源充实体育美育教学力量,对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提出要求,体现了统筹整合,确保了科学规范,强化了管理保障,在学校战线特别是学校美育战线引起了强烈反响。鼓励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联合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探索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中小学校提供持续性的美育课程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三是提质增成效。加强美育师资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加大美育教师培训力度,通过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建立名师工作室等,搭建美育教师发展平台,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创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美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全面提升美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四、关于多方联动的美育实践平台建设

  一是教育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连续13年深入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投入9.54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全国各省(区、市)高校演出京剧、昆曲、地方戏、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等优秀经典剧目3000余场,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千万高校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知名美育品牌。二是组织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的美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按照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模式推进,成为各地推进美育工作的常态机制和重要抓手,全国中小学生参与面达到80%,高校参与面达到90%。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艺术特长。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创了学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生动局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艺术交流。三是探索协同育人路径,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合作,组织学生走进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参加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精品展演和专题展览、系列讲座等活动,开展实践体验教学,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会同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活动,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美育、德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优秀文化艺术题材的优秀影片。会同人民日报社、全国少工委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引领中小学生学习美育典故,体味中华美育精神。

  您提出的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建议非常中肯。今年,我们将研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全面部署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您关于美育评价体系、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我们将在文件研制和下阶段推进美育改革发展的工作中充分考虑。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