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97号
您提出的“关于预防青少年近视、保障祖国花朵健康成长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一头连着亿万家庭和孩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领导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近一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和学校齐心协力,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工作,全社会合力综合防控近视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一、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进展
(一)健全责任分工体系。2019年4月3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视频会议,部署持续推进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分别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分工方案,健全工作责任制,细化落实举措。教育部指导和督促各地研制省级实施方案,黑龙江、重庆、江西等22个省份已先后印发省级方案,其他省份方案也即将印发。
(二)签订责任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与29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其他省份即将完成。责任书明确了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任务。省级人民政府从2019年起到2023年,在本省份2018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的基础上,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5%以上,近视率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省份每年下降1%以上。
(三)建立联席会议机制。2019年5月3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函》,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综合防控近视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重大调研和督促检查等事项。
(四)推进改革试验试点。教育部批复同意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改革试验和试点工作,强化示范引领。国家体育总局开展全民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五)完成近视率核定。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部署并完成各省份2018年近视率核定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教育部将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抽查纳入2018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项目,完成各省份近视率抽查,确保各地近视率数据“双保险”。经查,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
(六)贯通体育锻炼与近视防控。教育部召开学校体育美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近视防控,推动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青少年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推动家长引导和督促青少年完成每天放学后1—2小时户外活动。体育总局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标准,积极推动青少年利用社会体育场地资源进行体育锻炼。
(七)规范近视防治产品和市场行为。中宣部成立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引导网络游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责成运营单位整改20余款游戏。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3个专门通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切实加强监管,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
(八)健全医疗矫治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和《斜视诊治指南》,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诊断和治疗。成立青少年近视防治专家指导组,强化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治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印发《关于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妇幼发〔2019〕9号),组织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推动各地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确保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推动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动态管理。
(九)完善减负政策。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减负措施,从源头上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
其中,要求学校依照课标教学,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指导学生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培养运动兴趣;教育学生坐立行读写姿势正确,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要求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安排孩子每天进行户外锻炼,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体育活动,培育1—2项体育运动爱好;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上健康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不用手机刷屏;不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保证睡眠时间等。要求各级政府强化管理监督,克服片面评价倾向,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支持做好课后服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开展减负督导检查,切实抓好贯彻实施。
(十)组建专家队伍。2019年6月27日,教育部公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名单,将常年持续开展近视防控宣讲活动,将组织宣讲与赴地方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调研督导相结合,把近视防控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部将成立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导两个教指委以近视防控为重点开展工作。
二、有关情况说明
(一)加强宣传教育,明确主体责任
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2019年全国“爱眼日”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活动。教育部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作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重要内容,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小学举办“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启动仪式和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首场宣讲。教育部门户网站推出以“呵护明亮双眼 共筑光明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题网页,发布教育部指导相关单位制作的16集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系列普及性微课和8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系列公益动漫。汇总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情况,通过媒体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阶段性进展。全国教育系统以第24个“爱眼日”为契机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天津、内蒙古、浙江、福建、江西、海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传教育与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深化宣传教育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开发近视防控核心信息和宣传教育工具、组建健康科普小分队、开展近视防控进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防控近视知识,提高公众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科协积极组织动员相关学会(协会)、地方科协等,通过举办科普大讲堂、全国科技活动周爱眼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大力普及视力健康知识。积极建设视力健康互联网科普新渠道,依托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与权威医疗机构、专家联合打造优质科普传播内容,共同创作视力健康科普类图文、视频、挂图等资源120余个,对公众免费开放使用。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等都是近视防控的主体责任者。
(二)优化教学内容,落实“减负”举措
2001年以来,国家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001年、2003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均衡设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2017年,修订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整体压缩必修课时的情况下,增加了体育学科必修课时,突出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要求。
近年来,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组织修订完善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撑。以小学数学为例,强调数学学习方式要实现从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转变等。
此外,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用眼常识、视力保护等教育,如1-2年级学生要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要初步了解饮食、用眼等个人卫生常识,按要求做眼保健操;3-4年级要了解近视眼预防、食品卫生等有关知识,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视力;5-6年级学生要了解一些疾病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了解贫血对健康的危害及其预防、碘缺乏病的预防、视力保护等。
2019年,教育部已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将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适宜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完善防控举措,加强督导考核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学校要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建立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家长代表、学生视力保护委员和志愿者等学生代表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明确和细化职责。加强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力量,按标准配备校医和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
学校要改善视觉环境,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掌握执笔姿势,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要求。
学校要强化户外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学校要加强卫生与健康教育,开展科学用眼护眼健康教育,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要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中小学校要严格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认真执行眼保健操流程,做眼保健操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学校要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小学要接收医疗卫生机构转来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建立视力档案、规范诊断治疗、加强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在加强考核方面,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的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国务院授权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我部高度重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纳您和代表们提出的合理建议,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推动和持续做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
感谢您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